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2013/09/12 陶冬:中國經濟企穩 改革仍是必需

2013/09/12      陶冬:中國經濟企穩 改革仍是必需
血止住了,但是手術仍要做,這是筆者對中國經濟形勢的最新評估。

瑞士信貸製作的李克強經濟勢頭指數顯示,中國經濟在今年第2季度已經見底,經濟活動出現反彈。這個經濟勢頭指數由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中長期銀行信貸3個李克強總經理當年認為最值得信賴的基層資料所構成,徹底繞開了官方統計資料,通過實體經濟活動,來度量經濟活力。經過調試這個模型對經濟增長的關連度很高,它對GDP預測的準確度遠好過PMI或滙豐PMI
李克強經濟勢頭指數關於經濟見底的判斷,得到基層群眾的支援。分析員最近見公司,發現企業銷售有所改善。78月份淡季不淡儘管沒有一個明顯的催化劑,企業銷售與收入穩中略升。這些反映6月份的錢荒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比預期的小,經濟活動已經穩定。
此次經濟企穩,會不會像去年第4季度那樣曇花一現?筆者有3個理由相信不會:

首先,房地產引擎在重新開機。
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由打壓轉向支持,房市不再是風險之源,而是經濟的支柱,通過調控差異化,手段市場化,引導一個平穩、健康的房地產市場。近年經驗顯示,舉凡房市向好,經濟不會太差。

其次,基礎設施建設又重新上馬。
今年第1季度,各地對形勢看不清,地方投資意欲不高;第2季度又受到調控理財產品的制約。進入夏季以來,新的基建項目陸續上馬,城市軌道、城市廢水/廢物處理和鐵路建設明顯加快,銀行對地方政府的貸款也似乎更積極了。目前的基建規模與2009年那時無法相比,但是對當下淡靜的經濟仍是刺激劑。

最後,出口也有企穩的跡象
今年來自美國的耶誕節訂單勢頭不錯;歐日經濟回暖,訂單未見大增加,但起碼不再暴跌。新興市場適逢匯率危機,訂單的不確定性增加,不過總體而言今年下半年維持單位數的出口增長可能性不小。

在這3股力量支持下,筆者認為中國經濟在今後幾個季度有能力企穩於7.5-8%的增長範圍之間,但是暫時看不到經濟強力反彈的跡象,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是民間投資消失,讓房地產再火一把,讓地方政府再玩一場,對穩定經濟增長有一定的幫助,但均屬買時間,自身不可持續,而且具有強烈的後遺症。全球經濟復蘇中,除美國之外靠的都是出口,整體需求依然疲軟,難以撼動大體量的中國出口。中國經濟要想打破困局,回到自我持續的繁榮局面,少不了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尤其時至今日,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成本越來越高,政策刺激的長期負作用越來越明顯,做結構性大動作,令經濟回復到有機增長的軌道顯得越來越迫切。經濟趨穩,就是市場基本穩定,通貨膨脹大致可控,為結構性改革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視窗期。

然而,結構性改革無可避免地必須面臨2大障礙──資金與利益。最近有不少關於結構性改革的議論,李克強總理的人的城鎮化理念也逐漸清晰起來。不過所聽到的改革故事,著眼點多是如何花錢。好鋼用在刀刃上,認准方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無疑是重要的,但是資金來源未明,再好的計畫也是無米之炊,城鎮化可能變成地方政府圖錢擾民的又一場運動。

利益蕃籬,是結構改革的最大障礙。隨著工資的暴漲,製造業基本上己經無利可圖了。要想吸引民間投資,依靠市場力量拉動增長製造就業,開放服務業和打破銀行壟斷勢在必為。然而那些領域充滿了利益集團,政治能量極大。如何理順利益關係,兼顧國家、利益集團和民間資本的訴求,對新一代領導人實為一場大考。
筆者相信,新一代領導人的改革意願大過上一屆領導人。但是無論疏導利益還是籌措資金,均非一日可竟之功。結構性改革的到來,可能相對比較緩慢。11月舉行的3中全會明言研究深化改革大計,這對推進已停滯10年的結構改革,無疑是重要的,但是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規劃再到落實實施,需要時間,需要政治勇氣和智慧。
對於中國經濟,舊的增長模式已經不再適用,新的模式尚未形成,增長出現放緩十分自然。政府為保持社會穩定,動用了極端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些反週期政策對穩定經濟有所幫助,但是無法開啟一個新的上升週期,而且政策成本高,隱患大。欲將經濟重新推回自我生成的可持續的發展軌道,惟有依靠改革。增長趨穩,為改革提供了機會,但是無法替代改革。
(
本文原載於財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讚」一下給予鼓勵,「分享」一下改變世界,給個建議 更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