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2014/02/05 陶冬:看好中國IT業



2014/02/07
陶冬:
聯儲可能不得不放慢taper步伐,下周耶倫的聽證發言頓成焦點。
如我之前留言所談,這個數字可能受到極端氣候等幾個非常因素作用,美國經濟未必這麼弱,但是市場會炒一把再說。

2014/02/06
陶冬:
1月份內地樓市成交量下跌,挺有意思。我們公司的地產分析員認為,這輪漲勢已近強弩之末,我想再等等看,畢竟目前經濟缺少增長點,房市再不濟,增長就徹底下來了。看看春節後房貸會不會鬆一鬆。當然總體來看目前國內樓市的風險回報不成比例。
暴飲暴食之後腸胃失調,是新興市場的通病,中國也不例外,需要去槓桿。
但是中國有資本管制,有貿易順差,所以外部槓桿有限,外部衝擊影響有限--包括外資撤離。中國的槓桿是靠內部借貸撐起來的,靠的是影子銀行和銀行儲蓄搬家。我認為中國可以挺過熱錢出走,但是地方債和影子銀行問題就沒有那麼好解決了。(就是不好解決,唯一的方法「拖」,所以沒事。)
明天的非農數字對市場情緒十分重要,我們預測175K
但是這個數字起碼受到3股勢力的污染,數字出來之後,人們的解釋可能很不同1)1月份的極端氣候;2)失業補貼年底結束;3)資料的年末調整。對這個數字的解畫,真的考驗經濟學家。當然中國經濟學家每個月都得將原本不圓滿的數字說圓滿了,每個月都受考驗。


2014/02/05      陶冬:看好中國IT
中國的IT業,正在進入一個井噴式的增長時期。依靠於國內市場和產品技術換代,筆者認為中國IT行業進入了黃金期,他們與世界一流技術、產品之間的差距迅速收窄,點面上的突破已經帶來全產業鏈的躍進。20年間,中國IT行業已經由初級模仿制者蛻變成全球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業者。
在本世紀初,中國IT行業與世界一流水準的企業與產品相比,差距起碼有10年,在不少領域差距超過20年。5年前,在全球金融海嘯中,對手的研發投入減少了,市場萎縮了,中國的IT行業資金投入大步趕上。據美國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中國的行業R&D2013年增加22%,達到2840億美元,少過美國的4650(新增加4%),卻超過世界上其它任何國家。研發投入上的強勢,令中國的行業龍頭如聯想、華為、中興在國際競爭中站穩了腳跟,迅速蠶食市場份額。新崛起的小米手機、阿里巴巴WeChat更已貼近世界最尖端的產品,個別功能上開始引領潮流。
國內市場,是中國IT行業崛起的利器。除了美國市場,世界上沒有哪個市場具有中國購買力的容量,其增長性更強過美國。相對封閉和迅速擴大的國內市場,哺育和壯大了中國的IT行業。移動時代的到來,令曾經落後的中國IT行業展開蛙跳式的追趕與超越。引進臺灣及其它國家的人才,加上本土人才的成熟,使企業技術具備了局部創新的實力。互聯網上的開放,讓一些網企坐大,資金實力雄厚,先是複製海外成功模式,再走符合國情的創新,e-商業在中國猶如噴薄欲出的朝陽,充滿活力和希望


 去年最讓筆者感到興奮的是,龍頭企業和產品換代帶起了一條條產業鏈,e-商業IC遊戲4G等行業上、下游全面開花,實力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相互競爭、相互扶持,打造出頗具實力的集群優勢,一批腳踏實地認真做事的企業家湧現出來。筆者看來,IT行業是中國經濟轉型中,成為第一個有市場、有競爭、有利潤門檻、有規模優勢的新興產業,其成長性和盈利能力會在今後數年顯現出來
受中國IT業崛起衝擊最大的,當屬臺灣同業。他們的產品、技術類同性最強,又沒有三星、蘋果、亞馬遜這樣的巨企蔭庇。臺灣IT業的優勢在於產業鏈上的集群效益,而此正是中國IT行業的新亮點。臺灣IT業掌門人多近5060歲年齡,創業和拼搏精神已不如前。一旦臺灣IT產業鏈被中國同行沖散,臺灣經濟前景堪憂,臺灣政策制定者對此似乎並沒有多少危機感。
(
本文原載於今週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讚」一下給予鼓勵,「分享」一下改變世界,給個建議 更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