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隨機騙局》摘要4-1 【存活者偏誤】

《隨機騙局》摘要4-1
大部分的成功學都是不科學的,你頂多只當它是「安慰劑」,代表你做了某種「選擇」,願意「喝了再上」。一個人必須出去買彩券,才有可能中大獎。並不表示到彩券行走一趟會使你中獎,其理甚明。 

【存活者偏誤】 
不會發生?錯!是還沒發生
存活者偏誤:當取得資訊之管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無從由死者獲得來源),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之偏差。例如投資理財之電視節目常邀請投資成功者上節目談 論其成功投資之經驗,觀眾會將該成功投資者投資之方式,視為高成功率之投資方式,但觀眾並不會在電視節目看到以相同或類似投資方式,但最後失敗的投資者, 因而高估此投資方式之成功機率。
(P.109) 主張接受「新事物」,甚至「新新事物」的論點如下所述;看看汽車、飛機、電話、個人電腦等新技術的到來,造成多麼急遽的變化。一般人所做的推論會帶領我們 相信所有的新技術和發明,都會使我們的生活起了革命性的變化。但是答案沒那麼清楚。我們似乎只看到贏家和只知計算它們的數目,卻排除了輸家。我們可以不看 輸家嗎?
(P.110) 人們往往因為看到某些發明使我們的生活起了革命性的變化便推論我們應當支持發明和除舊布新。我的看法剛好相反。錯過飛機和汽車等「新新事物」的機會成本, 和我們為了找到珠寶,必須在一大堆垃圾中搜尋,忍受它們的毒性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P.220-221)科學也被有害的存活者偏誤給污染。研究工作和新聞報導類似,沒有得到任何成果,就不會發表。問題是,人們把「發現沒有」和「沒有去發現」2者混為一談許多科學成果並沒有發表,因為它們在統計上並不顯著,不過它們還是提供了一些資訊。這造成了更大的問題。
(P.141)我們可能倒果為因:因為他們賺了錢,所以我們認為他們是好交易人。一個人有可能完全靠隨機性,在金融市場賺到錢。約翰卡洛斯都屬於因為市場週期而受益的那-類人。他們能夠賺到錢,不只因為他們踏進正確的市場,也因為他們的交易風格,非常適合那段期間市場的特質。1992-1998年夏天那段歷史期間,剛好擁有那種特質的人,大都能縱橫於市場之中。

(P.169)58年來,我對布希總統做了接近21000次的觀察,發現他不曾有1次死掉。所以可以宣稱他將萬壽無疆,而且統計顯著性很高嗎﹖  

(P.197)長久以來,連專業人士也犯下忽視存活者偏誤的錯。因為我們受過的訓練,要善用眼前的資訊,但卻忽視沒有看到的資訊。美國和歐洲的退休基金與保險公司不知為什麼接受「長期而言,股票總是有9%報酬率」的說法,並以統計數字作為佐證。統計數字是對的,但它們是過去的歷史。我的看法是:我可以在4萬種買得到的證券中,找到一種,每年的漲幅高達這個數字的2倍,絕不出錯。這麼說,我們應該拿社會安全資金去買嗎﹖

【存活者偏誤】 我看過最好的-本書!
(P.212)我很喜歡逛書店,毫無目標地翻閱一本又一本的書,決定值不值得花時間去讀。經常只看書衣一時衝動就買下某本書。書衣上經常有某人寫的讚辭,或者從書評摘錄下來的一段文字。這有什麼問題嗎?
這其實也是一種「存活者偏誤」,生活中總不自覺地被愚弄。
親愛的,出版公司只會把最好的讚辭放上書衣。
有些更進一步,從反應冷淡、甚至不利的書評中,斷章取義地挑一些看來好像在讚美的文字。…
商業裹上文化的糖衣,商業究竟還是商業。


【存活者偏誤】「羅賓漢」式投資策略
(P.197)一位同行計算了「羅賓漢」式投資政策的成功機率。這種政策是指投資於一群經理人中表現最差的那個。根據這樣的政策,你必須把錢從贏家那裡收回來,分配給輸家。這和一般人所想,應該把錢從輸家經理人那裡撒回,改投資於贏家經理人的作法恰好相反。他們模擬執行這種「紙上策略」獲得的報酬,遠高於緊抱贏家經理人。在他們看來,這個假設例子似乎證實了我們不應該像平常會做的那樣、緊守最優秀的經理人,而應該轉向擁抱最差的經理人。
任何研究生應該一眼就能指出,他的分析呈現一個嚴重的缺失。他們的樣本只有存活者,根本忘了考慮混不下去而退出這一行的經理人。這樣的樣本包括模擬期間有在操作、且迄今仍在操作的經理人。

【相關連結】 
《隨機騙局》摘要0 <導讀>
《隨機騙局》摘要4-2 【雙重存活者偏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讚」一下給予鼓勵,「分享」一下改變世界,給個建議 更謝謝你...